最近,国产战争电影《八佰》正在热映当中,各类影评也纷至沓来。有讨论历史真实性的、有煽动民族情绪的、有探究电影艺术手法的、有批判演员演技的等等。
我们今天不做这些讨论,我们从一个非常小的(我们熟悉的)角度来看一看,在《八佰》电影的中,在中国抗战的淞沪会战期间,出现在各方势力中的光学装备。(多数内容仅依靠剧照推测,如果错漏,欢迎指正)
首先,电影中普通上海市民(有钱人)使用的望远镜,以及小贩在叫卖的望远镜。
在1937年,中国还没有自己制造军用望远镜的能力。所以影片中上海有钱人使用的这具伸缩式的单筒望远镜有很大的可能是英国伦敦1920年前后产的dollond伸缩版的黄铜望远镜。
也就是大家经常在电影中见的那种海盗使用的开普勒结构的望远镜。加上脚架之后也能用来做一般的天文观测。
事实上,在1930年前后,国民政府曾经向德国蔡司厂购买过一批当时世界领先的光学设备,包含了大量的蔡司Silvamar 6X30双筒望远镜。但是因为使用和保养不当,这批器材大部分都因为镜片发霉而没办法使用,只有少数部分列装到了部队。比如作为德械师的88师团长谢晋元在电影中使用的望远镜,就是蔡司Silvamar 6X30.(谢团长的镜头没拍到,就截到了这张还比较清楚)
而二战中,德军装备的正是这种双筒望远镜。当然因为战争的需要,除了蔡司厂之外,也有很多其他德国工厂开始设计和制造这种很适合战场观察、指挥,且单兵使用的望远镜型号。比如:
1933年国民政府兵工署俞大维博士指示在德国蔡司厂实习的留学生周自新,与蔡司厂讨论在中国建立光学维修工厂的可能性。这里为中国光学的起步埋下了伏笔。
兵工署技术司于1935年10月根据蔡司厂的建议和合作办法,向军政部提出建立光学修理厂的方案。1936年9月,军政部核准成立军用光学器材厂筹备处,1937年3月,蔡司厂派人指导修理工作并培训修理人员,开始为驻南京各部队修理损坏的光学器材。此时,国内抗战就全方面爆发了。
四行仓库守卫战,作为淞沪会战的尾声,在上海失守后,国民政府认为南京已经不适合建设军工厂,就计划迁去重庆建厂。所以截止到《八佰》的故事发生时,中国自己的光学工厂依然没有建立起来。
当时的德国光学技术,领先全世界。而电影中日本军官使用的望远镜,则是“日本光学株式会社”生产的“十三年式6X24”,是日光公司和蔡司的工程师一起仿制蔡司的日本型号。
日本作为当时德国“最好的徒弟”,在二十世纪初曾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赴德学习光学技术。学成归来后的短短十几年内,日本就先后建立了:
在侵华战争期间,“十三年式”6X24因为需求量较大,目前能看到的有日光产(现尼康),有旭光产(现宾得),有榎光产(现富士)等不同工厂的型号,在二战期间大量配备给日军普通军士官。
另外,在影片中我军还出现了一个缴获日军的4X40“九三式”望远镜,镜头比较快,没拍清楚。但是4X40的结构(伽利略式)比较特殊,非常容易辨识。
这是1933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为了让步兵和骑兵的士官也能配备望远镜,用于搜索情报和射弹观测,研制了一种成本低、质量轻的4×40mm望远镜。,每具30日元成本,大量装备在普通士兵上。所以第一批冲进四行仓库的日军被剿灭后,88师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就拿到了一些4X40的望远镜。
日军的单兵系统望远镜尽管制作流程与工艺精良,但出瞳直径略小,在暗光条件下使用效果较差。与“十三年式”同为日军野炮观测车中制式装备的“九八式”7倍望远镜同样是仿蔡司望远镜制作的,亦称为7×50mm望远镜。在飞艇上不少观察员使用的就是蔡司的7X50,或者Leitz(现在的徕卡)的7X50(电影镜头太快没拍到),反倒是一具火炮观察镜给了一个镜头,但是我也不知道出处,如果有高人知道,评论区见。
7×50mm望远镜口径大,暗光观察效果好,大量配给在日本海军,也称为“航7型”。比如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极为喜爱这种望远镜。
其他型号不再展开,当时日本的光学技术,确实是问鼎世界前三的水平(好像现在依然是)。
而彼时的中华民国,1936年3月,周自新利用兵工署购买价值30余万元的观测设备的机会,为清华大学留德公费生龚祖同谋求了到德国亨索尔特(Hensoidt)厂实习6个月的机会,龚祖同即借验收产品的机会,进入该厂学习透镜和棱镜的加工技术,同时考察光学加工及光学玻璃生产情况。
但当时的德国工厂以“中国工业落后,无法制造光学仪器”为由表示拒绝,只能在1937年转从瑞士购买了一批光学原材料(其中包含3000套6X30望远镜的零件)发往中国。而此时的中国大陆已确定进入到了全面抗战的时期。
淞沪会战结束后,南京已经完全不可能再建厂了。兵工署正式通知筹备处将光学工厂迁往四川。11月12日,《八佰》故事结束,淞沪会战完结。日寇攻占上海,筹备处加紧搬迁,全部人员设备迁往重庆。
考虑到当时东南沿海各主要港口都已被日军封锁,从欧洲购买的物资设备只能先运抵越南海防港,再从滇越铁路运到昆明,加上重庆气候潮湿,不适合光学器材的生产和保存,国民政府将光学厂迁到昆明,1939年1月1日,中国第一个军用光学工厂——第二十二兵工厂正式成立。(还记得那3000套从瑞士漂洋过海从越南转入昆明的6X30望远镜零件吗?)后来从二十二中制造出来大名鼎鼎的“中正式望远镜”。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军用光学望远镜。蒋先生十分喜爱这款望远镜,经常随身携带。
除了望远镜,《八佰》中还出现了一些光学瞄准镜。但是奇怪是,四行仓库这么适合狙击的据点,导演并没有设置狙击战的镜头。在开场的时候,我军就有一把带有瞄准镜的看不清什么枪,但是在电影中似乎没开过一枪。到最后谈判前又给了一个镜头,然后就认为这个枪有点奇怪,我觉得不像德械,更像美军的枪。
当时的国民革命军88师是全德械师,理论上来说,配置的应该是M1924式步枪,或者Kar.98步枪。但按剧中的设定,他们也吸收了一些游兵散勇,并且缴获了日军的装备,所以在电影中,枪械有点乱入,有Gew.98,春田步枪,汉阳造,中正式,三八大盖等等,不过这些步枪的原型都是毛瑟步枪Gew.98,和改进型Karbiner 1898,简称Kar.98k。不同点也无非是在枪身长短,手托位,击针孔,立平式表尺等具体细节上的调整。
当时的标准德械师应该有6%左右经过调校精度的步枪配有ZF4或者ZF41瞄准镜。配给当时已经很成熟的狙击战的精确射手使用。但是ZF4结构的瞄准镜是这样的,而电影中的瞄准镜更像是美军的春田步枪. (后来查了一下发现美国在二战的时候确实援助了一批M1917给到中国战场)
不过无所谓了,反正电影没有一点关于我军狙击手的内容。反倒是日本狙击手使用的97狙击步枪,瞄准射杀青帮弟子送电话线的过程,那叫一枪一个准。
配置瞄准镜的Gew.98步枪(日军的三八大盖也是仿造此款),虽然作为侦查步枪使用,缩短枪身改进后的Karbiner98,简称Kar.98K。就成了一代经典(也原因是吃鸡带火了它)。
其实二战期间,狙击战已经很成熟了,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和枪械,比如苏军的莫辛纳甘配瞄准镜,比如英军李-恩菲尔德配瞄准镜。比如日军的九七式配瞄准镜。当时的枪械有效射程都到了1000米左右,配合高精度的瞄准镜,就能够实现200-600米的精确射击。
真实历史中的《八佰》,四行仓库作为当时的银行仓库,在轻武器下几乎坚不可摧,四行仓库的位置又在租界边上,日军并不敢使用重武器轰炸。导致了88师的400多名守军,真实历史中只有少数几十人在战斗中牺牲,并没有电影中那么夸张,大部分人都在完成蒋介石的“政治”任务后,撤离到了租界。
但是整个淞沪会战中,国军前后投入正面战场兵力70多万,以伤亡20万的代价,换取日军伤亡4万,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三个月占领中国”的希望破灭。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面临危亡时刻所爆发出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民族凝聚力,是这个伟大文明刻在骨子里的精神。曾经面对匈奴的时候,它出现过;曾经面对倭寇的时候,它出现过;未来无论面对谁,它依然会从很多中国人的底色中翻涌出来,而这种精神,才是这个民族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以总理批准在拉法开展地面行动的计划!美国军舰在这一地带建造码头;联合国官员遭迫击炮袭击
火爆预警,史上最忙!消费者傻眼:价格竟然临时跳水?上海出发仍可“捡漏”,低至3折→
来自清华创业团队,可生成16秒视频,中国首个Sora级视频大模型Vidu发布
画廊周北京迎来第八年, “漂留” 主题聚集 30 余家艺术机构与 40 场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