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奋楫者》,致敬改革,致敬奋斗,致敬伟大时代。今天讲述打工妹胡小燕和曾香桂如何从基层劳动者登上政治舞台,接续为农民工群体发声。
直爽、干练,这是人类对于胡小燕的第一印象。2008年,是她在广东佛山打工的第10个年头。这一年年初,胡小燕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她从一名外来打工妹一跃成为全国人大代表。
在阳光明媚的3月,她与各行各业的代表一同走入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为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在广东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中发言,镇定、风趣、接地气,让她一夜成名。“人家的印象就是农民工都是那种不太会说话的,那天我的发言也让大家对农民工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谁能想到,这位初登全国政治舞台的农民工代表10年前还是个因家庭负债累累被迫离乡打工的农村妹子。1998年农历十月,24岁的胡小燕无奈离开仅两岁的双胞胎女儿,登上从四川开往广东的绿皮火车,颠簸三天三夜才来到丈夫打工的佛山,与几对夫妻挤在几平米的小房间,3个月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胡小燕:当时第一个要求是会粤语者优先,我普通话都不标准,别说粤语了。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我才从农村出来,哪有什么工作经验。原来在老家去哪里都是靠双脚,在这边完全不一样,最起码是骑自行车。我啥都不会,都得从零开始,就像小孩子学步一样,一步一步来。
终于得到电子厂流水线工人的工作,虽然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块,但胡小燕感觉日子有奔头了。半年后,她跳到一家陶瓷厂当窑土工,简单重复的劳动并不能够满足胡小燕的事业心。在别人休息时,她开始“偷师学艺”。
胡小燕:陶瓷厂是8个小时上班,剩下的时间我8个小时休息,另外8个小时,可能别人就在逛街,或者聊天,我就去“偷师学艺”,把陶瓷行业的淋釉、印发、分选都学会了。有一点技术上的含金量的,就不容易被人家顶替。
4年间,胡小燕先后跳槽了5家工厂。在最后一个企业,靠着干活时的拼命和全身心投入,她完成了职业生涯的“四级跳”,成为公司成品车间副主任。她说自己很幸运:“公司能够别具一格地用人,更喜欢像我这种实干型、又不会拍马溜须的人。”
和胡小燕一样,曾香桂也是来自农村的打工妹,作为家中长女的她为了弟弟妹妹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1999年,20岁出头的曾香桂跟着就读的职业技术学校来到广东东莞实习,此后进入一个企业从事文秘工作。也和胡小燕一样,曾香桂所在的企业“不拘一格降人才”,让她有了进一步培训的机会。
曾香桂:当时去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感到很诧异,他们都问你们是不是你们老板的女儿,才把你们两个送过来参加这么高端的培训。我们的企业老板对企业人才教育培训还是很具有前瞻性的。
工作10年,曾香桂从一名普通的打工妹,慢慢成长为公司的工会主席、助理总经理,并当上所在镇的人大代表。此时,在广东另一个城市打工的胡小燕已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开始了履职生涯。胡小燕清楚地记得,2008年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时候,农民工代表一共只有3名。
胡小燕:想都想不到,开心紧张。开心是什么?第一次去北京;紧张是什么?我是一个农民工,应该说“一步登天”了。
胡小燕参会的建议全部与农民工息息相关。不用专门调研,欠薪入罪、留守儿童教育、住房福利等建议很快就能写出来。
胡小燕:城市政府应该建设大量的新市民社区,每个社区居住一至三万新市民,政府为每个市民提供18到25平方米左右的政策性公寓房,价格在1000到2000元每平方米左右,把大量闲置的厂房改造成新功能的社区,一举多得。
2010年,胡小燕提出,由政府出资修建农民工公寓,并让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户口能跟随落户。建议一提出,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不少人觉得胡小燕的建议似乎天真得不切实际。不过让许多与会者想不到的是,就在一年之后,广东开始实施新政策,合乎条件的农民工也能够轻松的享受保障房。履职5年,胡小燕提了20项建议,几乎件件都有回应落实。
胡小燕:这个不是我的作用,第一社会发展到某些特定的程度本身都应该解决这样一些问题;第二只能说有人在两会上推动可能力度会更强一些,其实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我只是在前面的一个推手。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胡小燕“改革先锋”称号,评价词是“改革开放中涌现的优秀农民工代表”。胡小燕感到很自豪,因为“这是对我们这个群体的认可”。
为了更好地收集农民工想法,胡小燕和《南方工报》在2010年合作开设了“海燕信箱”专栏。专栏原文刊登农民工来信,并由法律专家解疑释惑。2012年,胡小燕卸任人大代表,于是201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曾香桂就接管了这个传递温情与关爱的“海燕信箱”。
新时代下,新业态、新工种诞生,很多农民工成为外卖员、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新的权益问题也同时产生。
曾香桂:他们面临着社保还有劳动权益的保障。我们以前在工厂里面打工,至少还会解决住宿吃饭。现在他们几乎都是依靠自己。
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曾香桂阐述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建议“帮助外来工打造一个完整的家庭”。这个“家”打造起来并不是特别容易,涉及很多政策问题。曾香桂陆续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异地享受医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等具体建议。
曾香桂:比如说好多人在深圳工作了9年,然后在东莞又工作了4年,回到老家,他们这些社保就转不回老家,实际上他已经供了十几年了,社保用不了,要自己先掏钱,然后到自己的参保地才能报销。当时这种制度上的衔接问题还是挺多的。也有建议降低社保的费率,鼓励大家去参保。
胡小燕和曾香桂都常说自己是幸运的人,生在了好的时代。而正是这些千千万万能够抓住“幸运”的建设者们,成为了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中流砥柱、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胡小燕: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我可能现在还在老家种农田、耕地。我给自己的定义是改革开放的建设者,也是受益者,也是见证者。
在最新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中,农民工代表已增加到56名,他们代表着全国近3亿农民工,在政治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从最初的3名到现在的56名,农民工代表占比明显提升。新一代农民工有人希望融入城市,也有人愿意返乡创业。曾香桂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着无限的机会,农民工的日子也会慢慢的好。
曾香桂:时代发展,各方面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也很多,只要踏踏实实地学一门技能,把各项知识学扎实了,我们中国内需外贸这方面还是不断地在做大蛋糕,大家还是能够有信心把生活过得更好,实现共同富裕。
这是打工妹胡小燕和曾香桂的故事,她们是中国亿万农民工的优秀代表。如果45年浓缩为45秒,农民工群体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听改革“声音印记”: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10周年。回望改革漫漫征途,在祖国大江南北、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于探索实践的先锋模范,他们身上鲜明的改革开放精神正被赓续传承。
“心怀天下,吾辈何辞”,改革先锋的精神正在何处开枝散叶、生生不息?“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后辈如何接好改革开放的接力棒,为新时代新征程汇聚更加强劲的力量?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奋楫者》,致敬改革,致敬奋斗,致敬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