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每个时期盘碗的足部时代特征及它们口沿部位之撇、直、扳收口各自的特色。留意:明早中期内足墙与底的交接处直折的特色及优质瓷足端已有滚圆的“泥鳅背”状(见标本)。
调查每个时期盘碗的足部时代特征及它们口沿部位之撇、直、扳收口各自的特色。留意:明早中期内足墙与底的交接处直折的特色及优质瓷足端已有滚圆的“泥鳅背”状(见标本)。
a.正烧:元代称仰烧。将坯件仰放于垫饼(见标本)上,或直接放入匣钵中,再将匣钵堆垛起来入窑焙烧。正烧的胎质严密,景德镇瓷偏白、青釉瓷偏灰、黑(见标本)。釉的光润度好(见标本)。正烧又指烧成温度、气氛操控适合而言。
b.覆烧:与正烧相对而言。口沿无釉,足墙、足底满釉,将坯件反扣在多阶层垫钵或支圈内入窑焙烧。
c.生烧:欠火、窑温不行。胎体部分或正体发黄或灰黑色,断面吸水率、气孔率较高。装窑密度不合理,胎过厚均可形成生烧现象。生烧的胎较粗糙,釉的光润度差青花发色灰黑。含铁量较高的瓷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胎呈赤色,在复原气氛中烧成胎呈灰色(见标本)。
d.过烧:温度过高之缺点,引起胀大变形,溜釉粘足脚,釉面起泡,青花随釉流动,釉内气泡大而涣散(见标本)。清中晚期红釉、窑变釉多见器足流釉现象。关于略有生烧和过烧的瓷器表面与正烧差异不大,现缺少认知(见标本)。
e.叠烧:在一个匣钵内装上多件器坯。唐代时北方窑口碗内施半釉,可堆叠装烧。支烧:上海博物收藏唐越窑花口大碗(图1、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支烧痕内底与圈足别离为16个。景德镇工人新村窑址出土的青白瓷葵口碗小矮圈足,足壁有五个支钉痕,被以为是五代晚期制品(见标本)。宋代景德镇多有以含铁量较高的耐火土做成圆饼或圆圈,顶在无釉的圆足内底而烧,碗底留有不规则的“米糊”样粘渣(见标本),明代亦偶见盘、炉类用此种办法(见标本)。属定窑系的山西窑口运用支钉叠烧较多(见标本),北京门头沟龙泉务窑亦常见支烧痕(见标本)。自南宋以来为节约本金,进步产值,日用粗瓷出产均沿袭此法:在盘碗上釉后,器内底旋出比足略大的涩圈,堆叠多个入匣钵(见标本)。
f.烧失量:又称灼减量,指胎、釉在烧成中所扫除的结晶水,碳酸盐分化放出的CO2,硫酸盐分化放出的SO3及其他有机杂质的分量。瓷坯充沛枯燥后入窑烧制,可削减烧失量,变形的概率也会下降。一般彩料的烧失率在2%左右,黑彩料的烧失率最高在20%左右。
g.吸水率:陶瓷体与水触摸时孔隙汲取和坚持水分的百分比:瓷器为0%-0.5%;硬质精陶为9%-12%;软质精陶为17%-21%;彩陶为8%-15%;细炻器为0.5%-12%。现在发现最早的泥质红陶片除河北外还有南边长江流域江苏溧水县回峰山神仙洞出土,经碳—14测定距今万年以上(见收藏北京出土红陶片、内蒙集宁路遗址出土龙纹陶瓦当、南京明宫廷遗址出土的龙纹瓦当、北京故宫周边出土的龙纹瓦当,用手指蘸水别离试一下它们的吸水速度,调查其龙纹的演化及敲击声响的改变)。
1.陶与瓷的底子差异是什么?陶器的创造是不是可以以为它是人类物质文明的曙光?陶轮成型法的呈现是否为人类最早的手工业出产铺平了路途?
2.北方出土宋青白瓷仅存在于有适当经济实力的墓葬中,北京出土景德镇的宋青白瓷片亦很少,说明晰什么地域、政治、经济或交易问题?
3.南宋龙泉窑胎中含铁量遍及比元明时高约0.5%,瓷胎的色彩由白至灰黑至黑色主要是由那种氧化物所决议的?在烧制含铁量较高的灰、黑胎与青釉之间的界面上有一条显着的白线,为什么?实践在白胎上也存在,只不过不显着罢了(见标本)。
4.素烧是指将成型而未上釉的坯体焙烧,陶和瓷素烧的温差有多少?为什么胎断面气孔率(显)在陶器上和较厚的瓷胎上体现的更多?
5.北京近来发现一刻有阿拉伯1-7数字之金定窑龙纹瓷片,试想这一发现的重